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元宵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元宵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元宵节的含义是什么?
元宵节,又称上元节、小正月、元夕或灯节,正月是农历的元月,古人称"夜"为“宵”,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,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。过了元宵,年才算完完整整地过完。
在这一元复始,大地回春的节日内,人们观灯、猜谜、吃元宵、合家团聚、其乐融融。
象征团圆,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。
元宵节“送花灯”,“送花灯”简称为“送灯”,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。
元宵节吃“元宵”,象征合家团圆。
元宵节舞狮子,象征着吉祥如意,元宵节杨枝插门,寓意着阳能的生发。
元宵节含义:元宵本身是一种“圆”、“团圆”的意思,大家过去说团团圆圆吃汤圆,实际上是一种好的兆头、一种祝福。
年初一是春节,元宵节正月十五,新年基本上告一个段落了,就是有一个尾巴,所以头和尾都是很重要的。
元宵佳节,大家一听就知道了,圆就是团圆、圆润,或者说能够让更多的事情做得更圆满一点,所以元宵节实际上比较圆融,让这一天的人能够得到更多的加持、更多的兴奋,或者家庭、身体都能够得到比较圆融的感觉。
实际上,元宵节真正的故事过去就有的,家家都要闹元宵,制造一个过年的气氛,就像我们舞龙、舞狮一样的,让你把旧的驱除、震掉,新的迎来。具体的故事书上都查得到的,从玄学上来讲,也是一个有头有尾。
谢谢《悟空问答》的邀约。
我认为,元宵节的含义是: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,在民间是春节的一部分,是春节的延续。节日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,成为了世代相延的习俗。
在汉字中,元:一元复始,宵:夜。农历正月十五,是新的一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,因此,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。
元宵节民俗中称为灯节,是以燃放焰火、观灯、赏月、猜灯谜、共吃元宵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节日。
在我们豫东农村,过了元宵节,大年还不算过完,只有过了二月初二,春节才能够画上句号。当地的风俗正月里小孩子们不能剃头,有正月剃头死舅舅一说,只有到了农历二月初二,龙抬头的这一天,孩子们才能剃头。“二月二,龙抬头,龙不抬头我抬头”,在这一天剃头,人们为的是讨一个好彩头。二月初二这天,人们还要吃过年时有意留下来的馍、煮的肉(腊肉),用面糊煎成的腊肉,只有这样,大年才算过完。
元宵节吃汤圆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。在过去物质匮乏年代,元宵节吃汤圆是孩子们梦寐以求的高兴事。到了正月十三、十四,母亲就开始准备做汤圆了。磨粘米,买红糖,炒芝麻和花生。到了元宵节这一天,母亲忙着和粘面,拌汤圆馅料,包汤圆。父亲烧火,母亲把包好的又白、又圆、又大的汤圆一个个地下到开水锅中。不大会功夫,沉入锅底的汤圆开始浮到水面上,随着开水上下翻滚。孩子们围在锅台旁,眼睛直溜溜地紧盯着翻滚的汤圆,已经是垂涎三尺了。母亲包的汤圆皮薄馅大,又香又甜,软软糯糯,甜而不腻。全家人围在一起,团团圆圆、和和美美地吃着母亲包的汤圆,更有过节的氛围,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。元宵节吃汤圆,合家团聚,其乐融融,预示着一年的生活都会甜蜜美满,象征着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“正月里来正月正,正月十五闹花灯”。元宵节这天,民间有舞龙、舞狮、踩高跷、划旱船、威风锣鼓等庆祝形式。人们兴高***烈地庆祝节日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国泰民安。
到了夜晚,红彤彤的灯笼映红了大街小巷,绚丽的焰火炫目多彩,把热闹祥和的节日气氛再次推向了***。
元,首也,第一。宵,夜晚。元宵,第一个月圆的夜晚。古时就有正月十五夜晚逛灯会猜灯谜之习俗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人民生活的提高,增加了一些***喜庆的风俗和食俗,放烟花吃汤圆等,为元宵佳节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。
元宵节,各地都有哪些特色的习俗?
说到元宵节,我就想到我们这儿的一句俗语叫“三十夜的火,十五夜的灯”,什么意思呢?也就是说除夕夜要熬夜守岁,火炕里的火不能灭了;而大年十五的晚上,灯要一直亮着,直到第二天天明。特别是家家户户供奉的祖先牌位前,一定要点上一支蜡烛(以前是煤油灯),天不亮,灯就不能灭。
元宵节那天傍晚,我们还有一件事一定得做,那就是“挂清”。“清”是草纸做成的,条状,有阴币图案,长约一尺多。十五天晚饭后,陆续地就会有许多人家来到逝去的亲人坟前,烧纸,焚香,点蜡烛,然后把“清”挂在坟顶的枝条上,这就是“挂清”,其实就是对逝世的亲人的一种祭奠。
十五夜最热闹的莫过于舞灯了。灯有很多种,有气势磅礴场面宏大的龙灯,也有威风凛凛身手不凡的狮子灯,还有诙谐幽默颇具地方特色的花灯,不过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小孩子闹着玩的香灯。所谓香灯,其实就是用稻草结成的一根粗大的长绳,在绳结处插上点燃的香。别看香灯制作简单,可孩子们玩起来可认真了,一招一式不输大人们,元宵夜也会家家户户的上门舞灯,索要红包。不管什么灯,都是一户一户地舞,以便讨取红包,但在到来前,有个专门传信的人,他会挨家挨户的送信告之灯到达的时间。而收到信的人家,也绝不会怠慢,提前包好红包,点上三柱香,插在一碗米里,然后耐心地等待着"灯"的到来。
舞完灯后,元宵夜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仪式一一"送灯"。在这仪式后,无论龙灯也好,狮子灯也罢,不管什么灯,都不能再舞了,香灯的结局有点"悲惨",那就是"火葬",孩子们的那个舍不得呀,就不用我再多言了!
元宵节是春节最后收官之节,在我们家乡史有15赛初1之说,闹元宵重在吉庆热闹。传承下来的习俗:一是包饺子,不但包够15当天早晨吃的,因第二天就是16,是结束节庆,一切规入正常的大开市之日,不管你从事那个行业都要收心归位纳入正规。所以饺子有离开之意,也叫撅尾巴饺,也一同包够,供16早晨吃,年年如此。二是放社火。民间成立有社火会,提前向安全部门报批,备好烟花爆竹,15晚上统一燃放历年如此。著名的是马道社火,年年然放,年年引起轰动。在文化生活贫乏时期,燃放可吸引周围100里以外观客。三是踩街。提前部属,高跷、早船、舞狮、大头和尚、别杆、唢呐,背锅等民间艺人在街道喜庆游走。每15这天人们象赶大会一样聚集观看,场面十分壮观。四是偷灯盏。也叫摄老竄嘴。15晚上家家都蒸点煤油时期的,铁质带把儿盛油拨念儿模样儿的馍,专供人“偷”,偷走的越多越好。寓意来年富裕还不易遭受老竄祸害。五是扎花树。用树棍绑成五股六杈的小树,绑上剪花绿叶,小麦、备好的带籽豆杆等象征农作物的物品,插在粪堆上,寓意来年丰收。这也是一道风景。现已失传。中国地大物博,民族风情异样,不同可推介,以便共享。
以前,过正月十五元宵节,我们这里风俗还是蛮多的,其中包括砸“地花”风俗,各家在几天前便买来“花药”准备好,预约有经验的“老师傅”来家中制作,或亲自动手制作。等到晚上燃放时,乡邻商量好各家燃放时间顺序,这家看完再看下一家,谁家的花呲的花叶高,喷的时间长,寓意着这家这新的一年红红火火。有经验的“老师傅”用小铁铲,在各家院里小心翼翼的掏几个内大口小,直径约十公分,深二三十几公分的小圆坑,里面放入一定量掺有铁粉铜粉的“土花药”,中间插上苇子杆,苇杆芯里面放上用细绵纸卷着火药的炮仗捻,然后填上红土,用锤子轻轻夯实,这就是砸“地花”过程,这种土法砸的“地花”到晚上点燃,喷发时间长,发出“秃秃秃”的声音,花冠足有两房子高,发出灿烂夺目的光彩,伴随着人们阵阵的欢呼赞美,映亮整个院子。偶尔也会出现“哑花”燃放失败现象,点燃后,不呲花,或喷发的劲头小,胆大的人跑上前,在“地花”周围快速使劲跺脚,助其喷发。若是遇到药捻在花中熄灭这种情况,更有胆大的人,拿着事先烧在炉火中烧红的铁条前去“抢救”:直接快速插到“地花”芯中,助起燃放,当然也有些“地花”因受潮等原因来不及“抢救”随着一声闷响,地面裂几道纹,冒一股子烟完事,遇到这种状况人家,常常会暗自颓丧,悄悄的来两声遗憾的叹息。现在市面上到处有各种款式礼花、彩花出售,我们这里也很少见到有人砸“地花”了。
“正月里来正月正,正月十五挂花灯。耍狮子舞大龙,圆圆的汤圆碗里盛。”
这是儿童口中的元宵节,挂花灯、舞狮子、耍龙灯、吃汤圆,可以说是元宵节的标配。
元宵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。东汉明帝时期提倡佛教,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,僧人观佛舍利,点灯敬佛的做法就点灯敬佛。以后这种礼仪逐渐的形成盛大的节日。唐代赏灯的活动更加兴盛,卢照邻《十五夜观灯》“接汉疑星落,依楼似月悬。”写出了元宵节挂灯的盛况。
另一说法是说,元宵节燃灯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,正月十五为上元节,七月十五为中元节,十月十五为下元节。主管上、中、下三元的分别为天、地、人三官。天官喜乐,故上元节要燃灯。
正月十五猜灯谜活动出现在宋朝。猜灯谜集***性、趣味性为一体,增添了节日的气氛,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我们家乡过元宵节,在正月十二就从山上砍回松柏枝,搭成牌楼。自古以来柏枝就是辟邪的。牌楼前后用绳子把五颜六色的纸挂起来成为花纸,间隔一排就是灯笼。以前的灯笼全是手工制作的。有鱼、有窝瓜、棒槌各式各样的,里面点着蜡烛。做灯的过程就能让孩子们兴奋不已。
现在满街的LED灯五彩缤纷,溢彩流光。时代的进步真叫人目不暇给。
元宵节除了观灯,猜灯谜之外,就是各种各样的热闹活动。扭秧歌,踩高跷,跑旱船,打铁花。这都是很红火的,伴随着锣鼓声,人们扭着、唱着、跑着。
在抚州市南城县尧坊村有元宵节期间“攮神”,也叫“走老爷”的活动,又叫“游神”。
每年正月十五,村民便早早来到村口供奉“东平王”的神庙,为第二天的攮神活动做准备。元宵节晚上,则挨家挨户舞龙灯、跳马灯,而后到庙前再跳几遍,一直持续到深夜。直到夜里十二点,村里几位长辈便将“东平王”请下神坛,开始为王沐浴、更衣、装扮。殿内层层迭迭的人群,对着神像叩拜,许着新年愿望。
第二天早上,吃罢早饭,又是一番叩拜后,由几个壮汉在震天响的鞭炮声中抬着“东平王”上路了。帅旗在前,锣鼓开道,一路浩浩荡荡开始在自已村里的地界上巡游。村民们则纷纷烧香放鞭炮迎接“东平王”,并叩拜。
在游历了整个村庄后,大概下午四、五点钟的时候,所有村民在庙宇前迎接老爷神像送归庙殿。整个活动才算结束。
元宵是什么意思?
释义
①农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节,这天晚上叫元宵。也称元夜、元夕。唐以来有观灯的风俗,所以又叫灯节。②汤圆的别名。旧俗元宵节要吃汤圆,所以称汤圆为“元宵”。
拼音
yuán xiāo
例句
在元宵佳节到来之际,诚挚祝您节日快乐,阖家幸福!
啥是元宵?
元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,也叫“上元节”,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,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吃汤圆、猜灯谜、赏花灯、舞龙舞狮等活动。元宵起源于汉朝,最早是为了祭祀神灵以消灾增福,后来发展成为一个供人们欢聚、庆祝的节日。在民间,元宵也有“团圆节”之称,寓意着人们在这一天团圆、祈盼家庭幸福美满。元宵节已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之一,被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之一,传承至今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元宵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元宵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